English

知识经济兴起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修正

1999-03-12 来源:光明日报 曾康霖 我有话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就是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创造不再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投入和消耗,而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柱。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是人类解放自己的双手,则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解放自己的大脑,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生产力及生产形式的战略性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需要投资

传统的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列为四种,即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实际上是指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劳动力的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实际上是指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物的一定存量。所以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在土地为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投入。可是,实践表明这种理论需要更新。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对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最后发现从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认为,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由此,他于1961年出版了《人力资本投资》,首先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

但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大多不承认“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劳动者不可能成为资本拥有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只从事体力劳动,而从事体力劳动不需要多少知识和技能;劳动者劳动力的再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而不是投资。可是,舒尔茨认为:劳动者能够成为资本拥有者;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不是靠公司股票所有权的扩散,让劳动者购买股票,而是靠劳动者发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劳动者要发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只是消费,还要进行投资。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成本,在这一方面的支出有:(1)用于教育的支出;(2)用于保健的支出;(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这些支出都构成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同的地方是:(1)它是知识存量;(2)它是不能分割的;(3)它只能运用不能转让;(4)它以特殊的方式取得回报,如工资、薪津等。所以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后,一部分劳动者阶层(如白领阶层)获得的收入,不能只看成劳动报酬,而其中一部分应看成是人力资本参与的价值分配。

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倍加关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的知识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应当说这些宝贵财富经过了反复的实验和长期的积累过程,是众人辛勤劳动的成果,但是就某一项成果而言,又只能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创造、发明,是他们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而取得的。付出了代价应当求得回报是他们的权利,所以,发明创造的成果应当是他们的资产。这样的知识资产,尽管能够通过一定的载体,如书籍、杂志、电脑软件保存,但要把知识资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通过人的大脑思维传递,从这一点上说知识资产是无形的。

知识资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通过法律程序才能得到保护。其保护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的确立;所有权的维护;价值评估的认定;权利转让的界定等。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产权已经不再是对有形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而且必须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成为无形资产,与一般的无形资产,如商标、经营权、专利权等,又有不同,即它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和极大的复制传播的可能性,如电脑软件。在这种情况下,维护知识产权,不仅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而且要承担道义责任。这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必须,也是国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国际经济交往所必须。

知识证券化将是直接融资的可取形式

知识经济的支柱是高新技术,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微观主体是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企业不仅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在经营运作中具有如下特点:(1)收益与风险不对称。这不仅因为高科技自身的开发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且因为开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有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2)获利的能力滞后。这是因为人们对高科技产品不熟悉,对它们的运用、功能还感到陌生,厂家不仅要让人们有一个试用期,而且要着力降低试用成本。(3)投资回报通常处于预期中。此外如果厂家的生产经营策略,比如采取“宁愿赔本也要扩大市场”的策略,则只有把投资回报寄托于今后的预期。(4)缺乏有形的载体作为知识价值的承担物。这不仅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知识产品有相当长的过程,而且知识产品也只有在使用它时才能充分地体现它的价值。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运作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以商业银行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不适合于这样的企业。这不仅因为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短期融通资金而不是进行长期投资,而且因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替人转嫁分摊风险。在高科技企业既存在着高风险又可能获得高收益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宜更多的介入。

如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开办高新科技企业,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不宜更多的介入,则它们的资金融通要更多地借助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各种形式,如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之间相互借贷等,高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宜采取知识资产证券化的形式。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是其价值要能够量化并预期带来增值,因为只有这样其资产量才能被分割,投资者才有信心,交易才有可能。知识资产证券化必须通过市场,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沟通知识资产所有者与广大投资者的联系,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为不同风险的偏好者提供退出或进入的机会,进一步说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分散、转移、消化风险。因此可以说,知识资产证券化过程,是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是市场检验知识价值的过程。

现代融资制度的发展主要立足于融资的成本和效率。在社会融资中选择间接融资为主还是选择直接融资为主,要比较它们的成本和效率。影响成本和效率的因素有:利益机制的约束程度;投资的风险程度;信息的灵敏和真实程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货币政策的作用程度;作用对象的稳定程度;作用领域的选择程度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让知识资产证券化,进入市场,让投资者自己直接承担风险并享有利益,不能不说是直接融资的可取形式。

股份制不是高科技企业的最好组织形式

让知识资产证券化,进入市场,不等于说高科技企业都实行股份制。传统经济学认为,股份制是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因为它能够充分地体现资本社会化、收益社会化、风险社会化、监督社会化。这“四个现代化”是股份制度的特征,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化的集中表现。但是股份制的原则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东要以其投资对公司的负债负责,公司以其资产对公司的负债负责。在这种制度下,高科技企业实行股份制有两个不适宜:不适宜把高收益让股东平均分享,因高收益高科技的创造发明者是冒着高风险取得的,应当让创造发明者享有更多的收益,只有这样风险与收益才能对称;另一个不适宜是把高风险造成的大量损失让广大的股东平均负担,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少部分人才是风险投资的偏好者,而一般的股东只能是选择投资者,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让广大股东承担大量的损失,也是不合理的。基于这两个不适宜,因而高科技企业通常采取合伙制和独资制。合伙制和独资制让少数人或个人承担风险,分享收益,这有利于科技工业的发展,科技产品的开发,同时有利于减轻社会震荡。

“委托一代理制”不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唯一选择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彻底分离,这种彻底分离集中表现在把经营管理大权交给聘请的高薪的专职经理手中。高薪的专职经理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可以不是股东。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彻底分离,建立在这样的机理基础上,即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确定性,只有让拥有专门知识和掌握经济金融信息的人来经营管理,才能使企业得以稳健经营和发展。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彻底分离,聘请高薪的人才来经营管理在法律上的确认是建立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委托—代理契约关系内容的核心是,委托人不得干预代理人的意愿和行为,代理人按照契约对委托人尽责。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虽然能够发挥专门人才在经营管理中的优势,但它的缺点是企业的法人代表与经营管理者错位,不能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代表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和享有民事权利。所以在知识经济中,现代高科技企业,通常是新技术的发明家或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自己当老板。这样,就不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彻底分离,而是二者的结合。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重新结合,提出了一个理论和实际问题,即企业为谁经营?传统的观点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企业治理结构实行委托—代理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际上是股东的代理,为股东赚取更多的利润和为股票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而经营。但美国布鲁金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玛格丽特·布莱尔最近提出了一篇论文《企业应为谁经营》,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提出“企业不应当只是围绕股东的利益来经营,而应当为利害关系者经营。”因为企业的利害关系者不只是股东,还有雇员,股东的投资形成物质资本,承担了风险,雇员向企业投资形成了“人力资力”,也承担了风险,因此企业的治理结构必须提供一种激励和保护上述两种投资的机制。

如果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不仅是物质资本,还有“人力资本”,而按照上述逻辑,“人力资本”也应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则企业为利害关系经营者经营是顺理成章的。

经济增长与通胀和失业的关系正在改变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生产的边际效益递减,而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使边际效益不致递减,原因是高科技的创新能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为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创造了条件,这样能带动消费需求。消费需求被带动起来,又进一步刺激企业投入研究和开发。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通胀压力,但高科技的发展,使产品价格下跌,能抵消通胀压力。再说,产品价格下跌会刺激需求,在高科技产品需求增大的情况下,人们不会增大对非高科技产品的需求,这样也能减轻通胀压力。

传统经济学认为,通胀与失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高科技发展的情况下,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有改变,即低通胀,而失业率也没增加。其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相互竞争——价格上不去;二是高科技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减少的趋势,工会组织为了保住已有的就业机会不争取提高工资;三是物价稳定、降低,能增加工人的实际收入。

传统经济学认为,没有通胀的经济增长最好。但在高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如果没有适当的低通胀,会使经济处于低增长,导致长期性失业增加,所以不应追求零通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